摘要:近年来,大庆油田以樟子松作为绿化树种,进行了大面积栽植。据调查发现,随着樟子松栽植面积的扩大,樟子松褐斑病有逐年扩散和加重趋势,极大影响了樟子松的景观效果。为了有效防治樟子松褐斑病,作者用物理、化学防治方法对樟子松褐斑病进行了防治效果试验研究。结果表明,科学的管理措施与药物防治能够有效预防及控制病害的发生。
主题词:樟子松;褐斑病;管理措施;药物防治
樟子松为高大常绿乔木,最高可达30米,是我国珍贵的松属树种,具有耐干旱、耐瘠薄、抗寒、速生等生物学特性,树干通直、材质优良,用途广泛,是用材林、防护林以及绿化的优良树种,广泛栽培于我国沈阳以北至大兴安岭山区沙丘地带以及东北、西北地区,既是优良的造林树种,亦可用于城乡绿化,其防风固沙效果显著,是目前大庆油田地区重要的绿化树种。由于近年来褐斑病发生比较严重,有效的物理、药物防治就显得尤为必要。
松针褐斑病原是美国南部松树上的一种重要有害生物,可危害樟子松、长叶松(Pinus palustris)、湿地松和火炬松等近30种松树,以长叶松受害为重。美国学者Kais研究公布:在长叶松上的褐斑病菌子囊座,是在释放了分生孢子以后的孢子盘上发育形成的,通常情况下,在针叶死亡后2个月-3个月成熟,全年都有发生的可能,孢子的释放是在子囊座吸水后,随气流传播,远距离传播,可能是导致翌年春季发病的初侵染源。松针受病原菌侵染后,开始会形成褪色的小斑点,其颜色呈草黄或者淡褐色,其形状多为近圆形,随后病斑的颜色转为褐色,稍有扩大,直径1.5毫米-2.5毫米,几个或多个病斑会逐渐合并,形成褐色的段状斑,长为3毫米-4毫米。该病在大庆油田地区经常发生,主要危害幼林和成林,远远望去一片枯黄,最严重的松树,其顶部只有两三轮枝条的梢头保存部分绿叶,不久全株枯死,对造林和绿化造成巨大的损失。

1 试验方法
1.1 管理措施对比试验
管理措施试验以施肥、松土、修枝、清理四个环节为主。
施肥试验分施肥组和不施肥对照组。其中,施肥组主要使用有机肥,施肥量为每株0.3立方米,重复3次。施肥时在树冠投影处挖施肥沟,将配制好的有机肥均匀放入施肥沟并及时覆土填埋。施肥前后均需对试验地杂草进行全面清理,防止杂草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竞争。
松土试验分松土和不松土对照两个组。松土方法为4月-10月,试验期共松土3次,并同时清除两个试验组周围的杂草。
修枝试验分修枝和不修枝对照两个组。修枝组修枝时间为晚秋,采用中度修枝,修去二分之一以下的枝条,保留冠高比二分之一枝条,共修枝3次。
病枝叶清理试验也分两个组。选定两分隔的发病区域,其中一片区域进行病枝叶清除,在3月中旬将掉落的病枝叶清除、销毁,5月、7月、9月每月调查一次,记录发病情况。
1.2 药物防治对比试验
选择5种药剂进行对比试验:①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;②10%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;③2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;④ 50%多猛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;⑤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;⑥清水喷洒组作为对照。喷药前调查病情基数,喷药后7天和14天调查感病指数。
2 结果与分析

2.1 管理措施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
施肥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结果表明,不施肥的樟子松发病率明显高于施肥树木。
表1 施肥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试验结果
施肥状况 |
重复 |
发病率
(%) |
重复 |
病情指数 |
|
|
Ⅰ |
Ⅱ |
Ⅲ |
Ⅰ |
Ⅱ |
Ⅲ |
施肥 |
45.03 |
55.04 |
48.93 |
49.67b |
18.86 |
19.66 |
15.66 |
18.06b |
不施肥 |
59.85 |
69.08 |
63.39 |
64.11a |
34.66 |
32.86 |
42.46 |
36.66a |
修枝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结果表明,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有显著差异,不修枝对照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明显高于修枝组。主要原因在于通过修枝,增加樟子松的通风透光,提高了对褐斑病的抗病性。
表2 修枝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试验结果
修枝状况 |
重复 |
发病率
(%) |
重复 |
病情指数 |
Ⅰ |
Ⅱ |
Ⅲ |
Ⅰ |
Ⅱ |
Ⅲ |
修枝 |
48.01 |
58.02 |
51.91 |
52.65b |
21.84 |
22.64 |
18.64 |
20.96b |
不修枝 |
62.83 |
72.06 |
66.37 |
67.09a |
37.64 |
35.84 |
45.44 |
39.56a |
松土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结果表明,不松土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松土组,主要原因在于土壤会因时间推移,产生板结、块状化,这样就使根系处于封闭状态,透气性明显受阻。松土后,会使土壤团粒结构改变,团粒间空隙增大,易于氧气进出,从而提高了根部细胞的呼吸量,在呼吸作用得到增强的同时,提高其蒸腾作用,加速根毛与土壤的各种矿物质元素的进行交换,从而增强了根系对各种矿物质元素的吸收利用。
表3 松土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试验结果
松土状况 |
重复 |
发病率
(%) |
重复 |
病情指数 |
Ⅰ |
Ⅱ |
Ⅲ |
Ⅰ |
Ⅱ |
Ⅲ |
松土 |
40.81 |
49.32 |
44.12 |
44.75b |
18.56 |
19.24 |
15.84 |
17.88b |
不松土 |
53.41 |
61.25 |
56.41 |
57.02a |
31.99 |
30.46 |
38.62 |
33.69a |
病枝叶清理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结果表明,病枝叶清理与不清理,林木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亦有显著差异,其中不清理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高于清理组,病枝叶清理后,病情指数得到降低。主要原因在于通过病枝叶的清理,减少了侵染源,降低了发病率。
表4 病枝叶清理对樟子松褐斑病的防控试验结果
病枝叶清理状况 |
月份 |
发病率
(%) |
月份 |
病情指数 |
5 |
7 |
9 |
5 |
7 |
9 |
病叶清理 |
38.09 |
39.37 |
37.50 |
38.32b |
15.78 |
16.36 |
13.47 |
15.20b |
病叶不清理 |
45.40 |
52.06 |
47.95 |
48.47a |
15.20 |
25.89 |
32.83 |
24.64a |
2.2 樟子松褐斑病药物防治
通过采用5种药剂对樟子松褐斑病进行防治,从表5可以看出,不同药剂均有一定效果,但是防效不同,在施药7天后,2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效果最好。在施药14天后,各供试药剂的防效均有提高,2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效果最好。
表5 5种药物对樟子松褐斑病防治试验结果
药物名称 |
稀释倍数 |
施药后7天防效(%) |
施药后14天防效(%) |
2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
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|
1000
1000 |
62.53a |
81.07a |
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|
1000 |
61.19a |
76.53b |
10%苯醚甲环唑可湿性粉剂 |
1500 |
56.22b |
74.77b |
50%多猛锌可湿性粉剂 |
700 |
51.28c |
67.19c |
80%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|
600 |
50.33c |
68.13c |
对照(清水) |
- |
— |
— |
3 结论与讨论
土壤肥力状况对樟子松褐斑病有显著影响,如果土壤肥力高,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就低。在栽植樟子松时要掌握地区情况,通过平整地面、施肥、旋耕、树木混种、栽后修剪等办法,使土壤适合樟子松所需生长环境。发病时及时清理病枝、病叶,可降低病害的发生。在早春、雨季后适时进行松土,增加土壤颗粒间隙,加速蒸腾作用,可提高树木自身“免疫力”,降低病情指数。特别是在樟子松褐斑病易发生区域,要及时进行人工整枝,培育树形、长势良好的树木,减少病虫害寄宿场所。本调查表明,通过修枝可以降低樟子松褐斑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,避免无效蒸腾,缓解水分争夺矛盾,降低树木的“物理年龄”,改善其健康状况,是防病治病的良好措施。值得指出的是,樟子松修枝操作一般应选择晚秋或早春进行,此时树木体液已经停止流动或还未开始流动,不会因修剪而造成树木生长不良或染病。
本对照试验表明,2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樟子松褐斑病效果最明显。采取化学防治时,要根据防治对象的种类、数量、危害程度和天敌情况,以及对树木的补偿能力和材积损失等因素的分析,通过与物理防治及其他防治措施相互协调进行,选择使用高效、低毒、残留时间短的农药产品;同时辅以适时、合理施用,配合施药时间,提高施药效率,防止形成抗药性,尽量避免伤害天敌,达到有效、经济、安全的目的。
大庆油田第四采油厂生产准备大队 杨磊 吴培培 邓涛
|